0

新疆 阿图什 地震(汇集一篇)

浏览

652

文章

1

篇1:由于边陲地貌改观造成1902 年中国新疆阿图什地震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横贯中苏两国边境地区的天山南北麓,是亚洲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天山南麓、帕米尔北沿的中国新疆喀什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苏联目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共和国,是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性最强烈的区段,近200年来在这里共发生过6。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30次,其中7级以上的大地震计6次,1902年8月22日北京时间11点发生在中国新疆阿图什北部科克塔木东南托盖山南侧喀拉翁库尔附近的81/4级地震,是该区域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而且由于边陲地貌改观造成1902年中国新疆阿图什地震。

1902年大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西从苏联塔什干南到北边的伏龙芝、阿拉木图至中国伊宁以北,南至塔什库尔干、和田以南,东到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地,东西宽近1400公里,南北长900公里,有感范围的平均半径达540公里,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是天山南麓从小阿图什至哈尔峻一带,北东---南西方向长159公里,宽48公里,面积5550平方公里,烈度达10度。在此区域内,土搁梁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土木结构和质量较好的土夯墙、土坯墙房屋大多数倒塌。孙他克麻扎〈坟墓〉圆顶,塌了一半,小阿图什〈哈依拉克〉大礼拜寺倒塌,城门楼震塌。山崩、滑坡、地裂、冒沙水极其严重而普遍,至使地表景观改变了面貌。阿湖附近的托盖山喀拉翁库尔有半个山头垮塌下来,塌下的土石方量达20---30万立方米,最大一处崩塌体达1540立方米,崩塌物堵塞河流沟谷形成多级跌水。河滩、平地裂缝呈网带状分布,缝长几十米,宽达数米。孙他克附近阿图什山岩错动、崩塌极甚,绝大多数树木被震倒。小阿图什附近两个山头震坍合为一体,平地喷水冒沙高达七八米,地裂缝最短者亦达三四公里,老树、果树全部倾倒,三四人围抱不过来的粗大胡杨树摇晃得左右扫地。哈尔峻许多树木折断,沙枣树震倒。阿图什北面半个山头滑动10---20米,土石崩塌堵塞道路,树木震i-font-size:9.0pt;font-family:宋体;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

这次地震造成房屋倒塌3万多间,死伤1万多人,牲畜死亡600多头。喀什大清真寺、香妃墓等著名古建筑物均遭受破坏。阿合奇、哈拉奇、铁热克、乌恰、布仑口、英吉沙、铁里木、巴楚等地包围的数百公里范围内,普遍山崩、滑坡、地裂缝、冒沙水,树木大量折断或震倒。乌帕尔地区戈壁滩上的地裂缝宽1米以上,长达2公里。疏附大树连根拔起,河岸坍塌,河水泛滥。吐古尔米提、澳尔托合拉克通干麻扎等地大树被劈成两半。

处于这次特大地震中心区域的喀什,是东亚山区的一个重要的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常有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苏联等国的边民和教徒们往来。而这一地区经常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更给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蒙上了阴影,其中中苏两国人民所遭受的威胁最为严重。苏联地震工作者早就在塔吉克建立了地震实验场,研究南天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我国地震工作者亦曾在南疆地区建立过地震实验场,研究和预报天山地震带的地震,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中苏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地震研究工作直接交往甚少。地震是不分国界的,像这样跨越两国的高地震活动带,若能全力联合研究,好处和进展是不言而喻的。

展开阅读全文